资讯

INFORMATION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管理 > 厂商要闻 > 销售亮点

成本优势消失的中国制造如何自救?

来源: 天津赛力斯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 进入该公司展台 2015/11/16 14:42:17 已浏览:


10月1日,统计局公布了PMI的统计数据:2015年9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8%,比上月微升0.1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落后出现微幅回升。


但这并没有令国内经济界感到乐观。“虽然本月制造业PMI有所回升,但仍处于临界点以下,并低于历史同期水平,表明内外需求依然偏弱,制造业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如是解读。


数月来,关于经济的宏观数据持续趋弱,9月21日,社科发布 《经济蓝皮书夏季号:经济增长报告(2014—2015)》,将2015年经济增长速度预测为6.9%。


经济与制造业下行压力不减,实体经济进入寒冬。9月底统计局公布,2015年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额4481.1亿元,同比下降8.8%,降幅比7月份扩大5.9个百分点;国有控股企业前8个月实现利润额7564.2亿元,同比下降24.7%。


与统计数据相对应的,是企业大批的裁员、倒闭。9月21日晚,东北地区的煤炭企业、地方大型国企——黑龙江龙煤矿业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龙煤集团”)宣布未来3个月将分流10万员工,继今年4月石化宣布分流部分员工缓解利润下滑压力后,这一消息再度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关注。


国企之外,联想集团全球裁员约3200名非生产制造员工、汉能集团裁员2000人、阿里巴巴大幅缩招降薪,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大省接连出现工厂倒闭??“史上惨烈裁员潮、倒闭潮来袭。经济怎么了?制造业熬过了2008,却熬不过2015?”进入2015年,质疑与担忧从未停止。


市场通缩、外资撤离,经济与制造业下行压力不减,实体经济进入寒冬。


面对市场上的通缩和一些外资的撤离,制造业还能不能像2008年那样渡过危机?陷入困境与迷局的企业又如何寻求自己的活路?企业观察报记者多方采访,试图还原经济的真相与答案。



无可奈何的裁员与倒闭

“大面积裁员,甚至关停企业,其实我们也非常无奈。”温州企业家联合会的老板们言语间流露痛惜。他们对企业观察报记者说,进入2015年,企业一直无法扭转利润下滑的颓势,只好通过大量裁员来应对订单的缩减并减少企业运营成本。


而这不过是眼下企业群体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在国内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之下,连大型国有企业都陷入利润困局。“国企要深化改革、转型发展,中石化将对一些能耗高、效益差的老装置停产,因此少数员工肯定要进行培训转岗。”今年4月,中石化将分流部分员工的消息传出后,中石化通过其微博如是回应。


“让中石化痛下决心改革的根本原因是集团身负利润下降的压力。”彼时,有接近中石化集团的人士称。中石化2014年年报显示,公司股东应占利润为464.7亿元,同比下降29.7%;而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今年2月在河南油田调研时透露,预计2015年中石化上游全面亏损,过去上游每年都是300亿-400亿元的利润,今年上游预计限亏16亿元。


9月下旬宣布分流人员的龙煤集团也是这种情况。有龙煤集团内部人士告诉企业观察报记者,2014年,龙煤集团已亏损接近60亿元。按“2015年前8个月同比减亏11个亿”的口径看,龙煤集团今年三季度亏损仍30亿左右。


近日,企业观察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探知,神华集团也已开始降薪裁员。


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1-8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额7564.2亿元,同比下降24.7%。


国企艰难,民企的日子同样难熬。2015年8月,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制造商巨头联想宣布将裁员5%的消息一出,立即引发国内外舆论的关注。联想提出,在公司寻求重组和降低PC业务成本之际,打算裁撤3200个非生产制造岗位。公司将精简智能手机业务,减少产品数量,提高差异化水平。


“联想此番裁员、重组的背后,实则是市场激烈竞争和全球需求疲软所致。” IDC企业级研究部研究经理胡向东对企业观察报记者说。据联想财报,今年二季度,联想净利润同比下滑51%至1.05亿美元。联想董事长兼执行官杨元庆表示:“上个季度,联想面对的是近年来为严峻的市场环境,公司在主要市场经历了重大挑战。”


据了解,国内家电领跑者格力电器也已传出裁员的消息。


“实际上,除了企业被盈利所困,外资的加速撤离亦是引发此次国内企业大面积裁员与倒闭的一股主要力量。”杭州飞波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水昌告诉企业观察报记者。


全球经济震荡加剧,裁员成为企业缩减成本的直接办法,世界500强也不例外。9月中旬,惠普、高通、江森自控集团几乎同时对外发布了裁员消息。其中,惠普公司未来3年裁减员工数量将高达2.5万至3万人。有外媒统计,今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15家制订了裁员计划。


世界经济下行,除了自身裁员,大批外资企业还在撤离。今年2月,日本钟表企业西铁城在华生产基地——西铁城精密(广州)有限公司宣布清算解散,千余名员工被解除劳动合同,限期离厂;与此同时,微软则计划关停诺基亚东莞工厂和北京工厂,涉及裁员9000人。


“更为严重的是,外企撤离引发的一连串连锁问题。”李水昌等民营企业家对此纷纷表示出担忧,短期内,外资外企的逃离不可避免地会令一些涉外工厂面临倒闭危机,比如,诺基亚关闭北京和东莞工厂,将导致多地数家万人制造企业破产倒闭。


2014年底,手机零部件代工厂苏州联建科技宣布倒闭,随后联建的兄弟公司,位于东莞的万事达公司和联胜公司相继倒闭,三家公司累计员工人数近万人。在联建科技倒闭之际,位于苏州的诺基亚手机零部件供应商闳晖科技也宣布关门停产。


眼下,外资撤离仍在继续。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等均于日前宣布计划进一步推进制造基地回迁日本本土;优衣库、耐克、富士康、船井电机、歌乐、三星等世界企业则纷纷撤离,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


制造业将继续收缩?


社科9月21日发布的《经济蓝皮书夏季号:经济增长报告(2014—2015)》,将2015年经济增长速度预测为6.9%,经济增长减速来自企业与个人投资的下降;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副长马晓河对经济的体判断指出,今后几个月,经济增长仍是供给、需求失衡,供大于求的态势不会改变,需求回升不会太快。


对此,民生宏观经济团队表示,整体而言,产能利用率不抬头,经济仍在下行。目前需求萎靡下,工业生产意愿弱,生产量低迷;美元加息叠加黑天鹅事件,全球大宗跌跌不休,工业价通缩;实体去杠杆,资金需求不强,这些指标皆指向一个事实:产能利用率仍在走低,经济依然下行。


经济下行压力未减,不断加重着实体经济身上的枷锁。“企业所处的困境,实则是制造业的新一轮危机。”社科财经战略研究综合经济战略研究部研究员汪红驹告诉企业观察报记者,与2008年的那场世界性危机不同,2015年的这场危机是的结构性危机。


2014年下半年以来,经济便已步入下行通道,而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不仅不能为稳增长提供支撑,反而成为了经济稳定增长的拖累。数据显示,9月财新制造业PMI终值47.2,连续第7个月低于50.0的荣枯临界值,PPI继续大幅度下滑。“这表明内外需求依然偏弱,制造业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表示。


作为经济的支柱,制造业发展到如此萧条,缘于经济长久以来所依赖的成本优势的消失。


汪红驹坦言,尽管经济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实际上经济的基础非常薄弱,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是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以牺牲环境、资源和压榨劳动力价值推动经济增长。可是,一旦成本优势消失,出口导向型经济就没有了生命力。


“我们的成本优势正在快速消失。” 北京大学发展研究长周其仁指出,劳动力供应不断减少、实际工资上涨,以及迅速上升的综合成本,这是本轮制造业危机和经济增速下行的主要原因。


2014年8月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全球制造业成本变迁报告》显示,目前制造业的成本仅比美国低4个点。


内外需求持续偏弱与综合成本迅速上升,让资本的盈利空间越来越窄,这也引发了外资企业大量撤离。


“一方面,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复苏经济乏力,通过回流部分低污染的高端制造业坐实自己的实体经济;另一方面,综合成本较低的越南、印度等东南亚正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以对接美日等外资企业从撤离的中低端制造业。”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教授丁志杰告诉企业观察报记者说,“这令众多涉外企业倍感焦虑。”


而更加令企业感到焦虑和迷茫的是,没有了成本优势,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还早已在全球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大潮中掉了队。他指出,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近十余年来,以房地产业为主的虚拟经济导致了经济的严重失衡,在房地产业泡沫式发展的十余年里,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升级换代被耽搁了,经济出现严重的“空心化”状态。《金融时报》记者彼得·马什就曾这样指出,“赢得了制造,但失去了研发。”


“海外需求疲弱,持续的裁员、仍在继续的去库存以及采购活动的减少,都预示着制造业将继续收缩。”对于未来, Markit经济学家安娜贝尔·菲德斯(Annabel Fiddes)表示。



企业当下如何自救


“用‘市场换西方技术’的后发崛起战略已经不合时宜。西方对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死死控制,以及他们对‘山寨—苏俄技术—鲸吞世界市场’的警觉,已倒逼制造业只有大力推进拥有自护产权的技术创新,才可能抓住制造的一公里,助推其重新勃兴在世界市场。”多位业内人士表示。


“当前严峻的经济环境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很多企业家都已意识到必须通过转型升级、生产高端来求得出路,今年5月国务发布《制造2025》行动纲领后,多项鼓励制造业转型创新的政策也陆续出台,但现实中的种种情况和问题都决定着这并不是短期之内可以完成,无法解当下燃眉之急。”江苏淮安麦光照明科技有限公司一叶姓经理这样对企业观察报记者说。


一家东莞鞋企负责人感到同样的困顿,“经营20多年的工厂,只有做代工的简单思维,没有针对消费者个性需求的敏锐市场触觉,从加工厂转型生产高端谈何容易。”


创新、转型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么企业当下怎么办?北京大学发展研究长周其仁认为,我们的企业需要做的是调价,通过重建价格优势,赢得时间去建立独到性优势,“把价格调下来,市场就起来了。”


“就像当年柳传志提出的‘毛巾拧水’理论,成本就像毛巾里的水,看似干了,使劲拧还能拧出水来。无论是企业、政府,还是整个国民经济,有没有可能在短期内把虚高的成本给拧下来,从而赢得一个过渡期,来支撑创新和转型,支撑更高水平的开放?”


在周其仁看来,调价就是靠降低政府服务价格,靠拧掉制度成本把价格优势找回来,而当下的经济气候下,上海自贸区、前海自贸区等大幅降低制度性成本的优势区域无疑是企业的迁徙地和发展地。


此外,IDC在一份预测2015年制造行业走势的报告中提出,小型化、化将成为制造企业发展的新特征。IDC企业级研究部研究经理胡向东告诉企业观察报记者,当今的企业管理模式主要以业务为导向,依靠集中生产,规模生产来提高企业的议价能力,实现规模效益,减少企业运营成本。然而庞大的规模限制了企业的灵活性与反应速度,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企业往往无法及时作出调整,从而增加了企业风险,错过市场机遇。“因此,小、快、灵再加上专注与才是未来制造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出路。”


“另外,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制造业的服务化。因为,制造业服务化将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主流趋势。”胡向东解释,在转型升级与“两化融合”的大背景下,制造企业正试图摆脱因低端价值链所带来的价格竞争,努力向价值链两端延伸,研发、设计、营销、售后、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等服务环节的投入逐年增加。这样做必将导致制造业与服务业间的边界愈发模糊,两者间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依存将驱动传统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在这样一个转型的过程中,制造企业需要将服务理念植入价值链每一个环节,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服务,从而提升用户体验,才能创造源源不断的价值。”他说。



制造产业升级的模式


在德国、美国等发达纷纷出台重整制造业的战略,重塑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的背景之下,发布了《制造2025》制造业振兴纲要。这一战略的核心,是要通过创新驱动实现产业升级,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要实现创新驱动,就必须清晰认识现阶段我国制造业进行创新的外部环境、内部基础与优势,深刻思考创新驱动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模式与路径。



全球制造业创新出现了网络化、生态化趋势,为制造业升级提供了丰富的创新战略要素



20世纪90年代起,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创新范式逐渐发生转变,由传统的封闭式创新走向开放式创新,这一点在制造业尤其明显。


起源于90年代的制造业全球化,导致制造业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分布,形成全球制造价值网络。随着技术复杂性的日益加深,技术生命周期变短,研发风险加大,这种封闭式创新模式已无法满足现实需求。


与此同时,知识和技术溢出速度加快,人才流动加速,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渗透、知识产权制度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外部资源为己所用,开放式创新应运而生。开放式创新强调企业在发展新技术时,应同时将内部和外部的创意有机结合,并同时利用内部和外部两条市场通道进行商业化推广。开放式创新对企业的人才观念、创新理念、商业模式以及知识产权管理方面都构成了新的挑战。


网络化。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为创新的网络化提供了条件,使得开放式创新进一步发展。创新网络化强调可将创新战略要素的触角遍布全球,利用全球创新网络进行创新。


生态化。创新生态化是以开放式创新和网络化创新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创新要素有机聚集,创新网络节点相互链接、彼此依存、及时反馈、良性互动,以及核心企业能力持续生长的一种局面。创新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适应性和开放性。对制造业而言,真正的挑战是企业自身也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基础,能够在全球创新生态网络中,识别、利用创新要素,探索新的应用,从而创造新的价值。



制造业已经积累了较高的创新能力基础,可以吸收、融合遍布全球的创新要素为我所用



随着加入WTO,的制造业融入全球制造业的价值网络,整个制造业逐渐升级。值得注意的是,制造业规模壮大的过程中,也完成了“科技起飞”,积累了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基础。


日韩的产业升级,都发生在其科技起飞之后。在2000年研发强度首次达到1%,在2013年首次过2%,历经13年完成了科技起飞。如今,是全球研发工程师多的,每年申请的数量全球,每年的科技论文数量仅次于美国,列全球第二。这是产业中所蕴藏的巨大的创新能力要素,是制造业开展全球竞争的基础。


本世纪以来,制造在全球市场中有竞争力的行业开始向机床、汽车、手机、铁路机车等高附加值行业挺进。美国康奈尔大学发表的《2014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排在第29位。报告认为,的创新能力正在快速提高,在创新领域的综合表现明显出高收入经济体的平均水平,未来几年在榜单中的排名有望进入前10。已经开始进入全球创新的梯队。已经成为全球创新的新热土。


?

受益于近十年来企业在创新能力上的积累,越来越多的企业把触角伸到了全球,通过各种方式,开始整合全球的创新资源为我所用。


一般而言,伴随着FDI的发生,发达企业的技术往往会流入发展中,从而促进发展中的技术学。反向FDI获取技术创新来源与这一传统模式有较大的不同,主要模式包括:直接在技术和创新密集投资建立海外研发中心、通过海外并购整合拥有技术的企业、通过风险投资介入新兴产业等。


逆向FDI的另外一个新发展是,以腾讯、阿里巴巴、联想系投资公司为代表的企业争相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投资硅谷初创公司。这一战略投资的核心在于,在全球有创新活力的地方获取资源,融入硅谷创新生态圈。这样做一方面是围绕其核心业务建立生态系统,另一方面是能在时间捕获到行业内产生的“游戏颠覆者”,从早期加入到新的初创团队和技术引发颠覆的过程中去。



市场大规模、多样化、持续升级特点显著,为制造业产业升级提供了战略纵深



有别于成熟、发达的欧美和相对狭小的日韩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大国,市场需求规模巨大、需求层次多样,产业升级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这为我国制造业升级提供了广阔空间。首先,各领域的巨大市场,将为企业新技术的孕育提供所必需的规模门槛。其次,市场上,不同产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都要升级,但升级的需求重点会有显著的差异。第三,由于市场需求差异大,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在行业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企业将面对接力式的需求浪潮。


我国高铁产业即是一个利用本土市场规模与特点实现快速增长与能力培育,并建立全球竞争力的案例。截至2014年底,高铁运营里程过1万6千公里,约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50%。高铁走出国门,已经成为“制造”的一张名片。


企业如此,产业也是如此。近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需求量呈井喷态势,成为装备升级的一大亮点。市场2014 年共销售工业机器人 5.6 万台,约占全球销量四分,连续两年成为世界大机器人市场。其中本土供应商的销量为 1.6 万台,其他来自海外供应商。由于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机器换人”也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留给本土企业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技术创新能力的积累和再创新。



制造业产业升级:立足本土市场、整合全球资源、形成模式



制造业是在一个新的全球化条件下展开的,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国际环境条件、内部能力基础和本土需求特征,决定了制造业将走出与其他后发不同的发展之路。


纵观全球各国产业升级历史,企业的这一技术创新升级的模式与日韩等企业在上个世纪的升级模式有了根本的不同。在制造业升级的新时代,全球化进一步深入,产品、技术、人才和资本全球流动成为一个新的趋势。在这样的条件下,企业在全球市场上获得创新资源,有三种方式,一种是在产品市场上通过购买核心零部件(如核心芯片)来实现,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在要素市场上获取关键战略要素(如、专有技术或者人才)来实现,第三种方式是在股权市场上,通过获取重要战略创新资源的企业的股权来实现。


在全球范围内,规模巨大、差异也巨大的市场需求会成为全球创新生态体系演进的巨大动力,这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的新路径,即立足于市场的需求,整合全球创新资源,构建“立足本土,面向全球”的产业创新生态。可以预期,这样的转型升级的结果,将既不同于德国提出的工业4.0,与美国提出的制造体系也会有所差异,而是将走出一条适应市场特点的产业升级之路。


您认为该新闻

很好,强力推荐给其他网友

还行,值得推荐

一般,不值得推荐

较差,根本不用看

  • 关注本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随时阅读专业资讯

  • 征稿邮箱:info@testmart.cn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仪表交易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仪器仪表交易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仪表交易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仪器仪表交易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爆品推荐

推荐资讯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付款方式| 意见反馈| 法律声明| 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