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
展开3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棉,即棉纤维是由受精胚珠的表皮细胞经伸长、加厚而成的种子纤维,不同于一般的韧皮纤维。它的主要组成物质是纤维素
中文名
组成物质
纤维素

棉型织物

播报
编辑

棉纤维的定义

纤维素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化学结构式为 (C6H10O5)n。正常成熟的棉纤维素含量约为94%。此外含有少量多缩戊糖、蜡质、蛋白质、脂肪、水溶性物质、灰分等伴生物。由于棉纤维具有许多优良经济性状,使之成为最主要的纺织工业原料。
棉纤维的性能:
棉纤维的强度高、透气性好、抗皱性差、拉伸性也较差;耐热性较好,仅次于麻;耐酸性差,在常温下耐稀碱;对染料具有良好的亲和力,染色容易,色谱齐全,色泽也比较鲜艳。

棉型织物的定义

棉型织物是指以棉纱或棉与棉型化纤混纺纱线织成的织品。
棉型织物的特点:
1.吸湿性强,缩水率较大,约为4~10%。
2. 耐碱不耐酸。棉布对无机酸极不稳定,即使很稀的硫酸也会使其受到破坏,但有机酸作用微弱,几乎不起破坏作用。棉布较耐碱,一般稀碱在常温下对棉布不发生作用,但强碱作用后,棉布强度会下降。常利用20%的烧碱液处理棉布,可得到“丝光”棉布。
3. 耐光性、耐热性一般。在阳光与大气中棉布会缓慢地被氧化,使强力下降。长期高温作用会使棉布遭受破坏,但其可耐受125~150℃短暂高温处理。
4.微生物对棉织物有破坏作用。表现在不耐霉菌

棉型织物的品种

1. 纯棉织物
纯棉织物由纯棉纱线织成,织物品种繁多,花色各异。纯棉织物,透气性好,吸湿性强,穿着舒服,但有一个突出的缺点——经过水洗和穿着后易起皱,变形。它可按染色方式分为原色棉布、染色棉布、印花棉布、色织棉布;也可按织物组织结构分为平纹布、斜纹布、锻纹布。
2. 棉混纺、交织织物
由棉与其它纤维混纺、交织而成的织物,统称为棉混纺、交织织物。这里包括棉与其它天然纤维的组合,也包括棉与各种化纤的组合,通常棉多与化纤组合成各种花色品种、兼具各方优点的实用面料。
粘纤及富纤与棉混纺织品一般采用33%的棉纤维、67%的粘纤或富纤。这类织物具有耐磨、强度高于粘纤织品、吸湿性好于纯棉布、湿强下降较少、手感柔软光洁的特点。主要品种有粘棉布、富纤棉织品
⑵涤棉织品通常采用35%的棉与65%的涤混纺。这种织物主要采用高支纱平纹组织织成,多用于轻薄的衬衫布、细平布、府绸等。涤棉布俗称“的确良”,它既保持了涤纶纤维强度高、弹性恢复性好的特性,又具备棉纤维的吸湿性强的特征,易染色、洗后免烫快干。涤棉布品种规格较多,有原色布、色布、印花布及色织布等。
⑶维棉织品维纶与棉混纺的织物。这种织物吸湿性、透通性均很好,且因维纶耐盐水腐蚀,故维棉混纺织物适合制作内衣、内裤、睡衣等。维棉布的缺点在于染色不够鲜艳、弹性较差。其主要品种有维棉市布、维棉平布、维棉细布及维棉格子布等色织布。
⑷丙棉织品将丙纶短纤维与棉按1:1比例混纺而成的平纹组织织物,常见的有丙棉细布和丙棉麻纱。
a. 丙棉细布:采用50%棉与50%丙纶混纺的平纹织物,其外观挺括,缩水率小,耐穿耐用,易洗快干,具涤棉织品风格。但吸湿性、耐热性、耐光性较差,适宜制作外衣。
b. 丙棉麻纱:采用50%棉与50%丙纶或65%丙纶与35%棉混纺的稀薄织物,外观同纯棉麻纱织物,但吸湿性、耐光性、耐热性不如棉麻纱。适合作夏季衬衫料或军用雨衣、蚊帐等。

产区分布

播报
编辑

世界产棉区

世界产棉区分布在北纬38°~46°到南纬35°之间。1983年全世界有74个国家生产商品棉,其中年产皮棉 100万吨以上的有中国、美国、苏联、印度;年产40~80万吨的有巴基斯坦、巴西、土耳其和埃及。以上 8个主要产棉国约占世界棉花总产量的85%。世界产棉区按纬度可分为北、中、南 3带。北带在北纬46°~20°,亚洲、北美洲、欧洲产棉国大多处于此带,占世界棉产的80%左右;中带在北纬20°~ 0°,非洲和南美洲北部的一些产棉国大多处于此带,约占世界棉产的10%;南带在南纬0°~30°,南美洲和大洋洲的产棉国处于此带,约占世界棉产的7%。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棉纤维的生产量和出口量大部分集中在美国,到1949年,美国棉纤维的年产量仍占世界总产量的55%,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贸易的70%以上。50年代后,中国、苏联的棉花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一些亚非国家也纷纷发展棉花种植业与纺织工业。60年代苏联已上升为最大产棉国和棉花出口国之一。80年代初,中国的总产量超过了美国和苏联,同时成为最大的原棉消费国。

中国产棉区

中国宜棉地域辽阔。除最北部的少数地区和青藏高原外,25个省、自治区均有棉花种植,但以山东、河北、河南、江苏、湖北5省的植棉面积最大,产量约占全国总产的60%以上。按自然条件、栽培特点和适宜品种类型,可划分为华南、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北部特早熟区与西北内陆5个棉区(图1)。前2个棉区统称为南方棉区,后3个棉区统称为北方棉区。

管理方法

播报
编辑
对迟发棉田应因地制宜,根据造成原因进行分类管理:
一、对播种、移栽偏晚,造成的迟发棉田,应采取以促为主、促控结合的管理措施,及时灭茬、中耕,结合中耕进行追肥,追肥应注意增加磷、钾肥的投入,进行平衡施肥;如果尚未追肥的,一般亩施复合肥25公斤、钾肥和尿素各10~15公斤,集中深施在大行中间,同时要进行化控、整枝,下促、上控,适用于南方6月1日以后移栽麦茬棉、油菜茬棉田及北方的夏播棉。7月下旬至8月中旬,再追复合肥和尿素各5~10公斤,打顶时间按当地习惯可推迟3~5天。
二、对局部地区受苗期干旱、低温、阴雨等造成的晚发棉,应以促为主,及时追肥。
三、对于营养生长过旺,因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失调,造成的迟发棉田,应以控为主。这类棉田多因氮肥过量、磷钾不足造成公枝过多,果枝偏少;应及时整枝、搞好化控。密度较大的,要将叶枝全部去掉,并去掉下部部分大叶,同时亩喷缩节胺2~3克,有疯长趋势的可加大到4克,并喷施磷酸二氢钾,以促使其向生殖生长转化,等结铃后再酌情追肥。四、对因光照不足、气温偏高,棉株细弱、节间较长、叶色较浅,呈现脱肥现象的棉田,追肥、化控,应同时进行。

发展过程

播报
编辑
起源  棉起源于近赤道的热带干旱地区,原始类型为多年生灌木或小乔木,种皮上的纤维短而稀少。经长期自然驯化和人工选择,近代栽培的一年生棉花纤维细长而洁白,从而具有纺织价值。根据形态特征、细胞遗传及地理分布等的差异,棉属植物33个二倍体种(2n=26)和 6个四倍体种(2n=52)可划分为A~G及AD等8个染色体组。这39个种中有35个野生种,其余 4个栽培种是:起源于东半球亚非大陆的二倍体栽培种亚洲棉(中棉,G.arboreum)和草棉(非洲棉,G.herbaceum),均属A染色体组;起源于西半球美洲大陆及其沿海岛屿的异源四倍体栽培种陆地棉(G.hirsutum)和海岛棉(G.barba-dense),均属AD染色体组。
一般认为原始的非洲草棉(G.herbaceum var.africanum)是二倍体栽培种的祖先,它由非洲南部逐渐传播到阿拉伯和印度次大陆。印度被认为是亚洲棉的起源中心。在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古墓中都曾经发掘出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棉织品。其后亚洲棉又分两路传播,一路从印度次大陆传入地中海沿岸和欧洲;另一路传播到东南亚、中国、朝鲜和日本南部岛屿。草棉首先在非洲传播,再由阿拉伯经伊朗、巴基斯坦东传到中国新疆,同时西传到地中海沿岸国家。
四倍体栽培种可能有两个起源中心:一为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一带,秘鲁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公元前2500年的原始海岛棉的遗物;二为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墨西哥南部和危地马拉。考古工作证明大约4300~5500年前当地已有类似陆地棉的栽培种,在欧洲人移居美洲以前已广泛种植海岛棉和陆地棉。以后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展及商业贸易活动,迅速传到美洲各国并传播到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
中国植棉历史至少已有2000多年。《尚书·禹贡》有“岛夷卉服、厥篚织贝”的记载,常被解释为当时东南沿海一带居民已穿着棉织品。汉武帝(公元前 140~前87年)时海南岛植棉与纺织已相当发达。在新疆民丰县的东汉古墓中多次发掘出棉布和棉絮制品,据考证新疆至迟在公元2世纪末或3世纪初已利用棉纤维。在新疆巴楚和吐鲁番的晚唐遗址中曾多次发现棉子,据鉴定为草棉棉子,表明1000多年前在新疆已经广泛种植草棉。中国古代所称吉贝、古贝、古终藤等,一般系指棉花,有时也泛指棉织品。随着棉花传播到中原地区,以后元代的《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均已采用“棉”字,沿用至今。宋末元初江南松江府人黄道婆在海南岛向黎族学得种棉和棉纺技术,回故乡后改革纺织工具和工艺,并加以传播,促使长江下游地区植棉业迅速发展。经元、明、清三代的提倡,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棉区不断扩大。
陆地棉于1865年引入中国,最初只在上海试种。1892年从美国引入数量较多的棉种,在湖北广为试种,以后逐步推广到其他地区。20世纪50年代,陆地棉品种取代了原先种植的亚洲棉和草棉。海岛棉最早引入中国的时间不详。1953年新疆从苏联引种早熟海岛棉品种,如今已广为种植(见中国棉花栽培史)。

分类

播报
编辑
栽培棉种主要可分下述4大类。

陆地棉

起源于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原为热带多年生类型,经人类长期栽培驯化,形成了早熟、适合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栽培的类型。这是世界上栽培最广的棉种,占世界棉纤维产量的90%以上。纤维长度为21~33毫米,细度为4500~7000米 /克。商业上习称细绒棉。陆地棉内又分8个类型,其中尖斑棉、马利加蓝特棉、尤卡坦棉、莫利尔棉、李奇蒙德氏棉、鲍莫尔氏棉和墨西哥棉7个类型为多年生。阔叶棉为一年生,如今世界主要产棉国广为种植的陆地棉均属这一类型。

海岛棉

原产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以后传播到大西洋沿岸和西印度群岛。其热带多年生类型以在秘鲁和其他南美洲国家的变异最多,如坦奎斯棉、秘鲁棉等。这个种的亚热带一年生栽培类型形成于美国和埃及。早熟的零型分枝或紧凑分枝类型形成于苏联中亚地区,称苏联细绒棉。海岛棉以纤维长(达33~45毫米)而细(6500~9000米 /克)、有丝光、强度高(4.5~6克)著称。商业上习称长绒棉。除一年生类型外,还有两个多年生变种:巴西棉和达尔文棉。中国西南地区生长的离核木棉和联核木棉,都属半野生状态的多年生海岛棉。

亚洲棉

又称中棉,是被人类栽培和传播最早的棉种。种内又可分为6个地理-生态类型:印度棉、缅甸棉、垂铃棉、中棉、孟加拉棉和苏丹棉。其中印度棉和苏丹棉为多年生;缅甸棉多数为多年生,也有一年生;其余类型为一年生。中国在陆地棉全面推广前广泛栽培亚洲棉,由于纤维粗短(15~25毫米),商业上习称粗绒棉。因其不适于中支纱机纺,且产量低,已于50年代为陆地棉取代,只在南方一带尚有零星种植。但亚洲棉具有早熟、耐阴雨、烂铃少、纤维强度高等特性,因而仍不失为重要的种质资源。它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仍有一定栽培面积。

草棉

又称非洲棉,原产于非洲南部,分布于亚非两洲,在其进化过程中形成5个地理-生态类型:暗色棉、库尔加棉、威地棉、槭叶棉、阿非利加棉。前 3个为一年生,后2个为多年生。中国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栽培过的非洲棉属库尔加棉类型。由于纤维粗短,商业上也称为粗绒棉,到2013年已几乎绝迹。
野生棉种或栽培种的野生类型常具有抗病、抗虫、抗旱、抗盐碱、耐寒及纤维强度高等性状,利用这些优良性状改良栽培种,是棉花育种的重要途径。
中国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台湾、福建等地生长的木棉Bombax malabaricum),俗称攀枝花,与棉花不同科。其种子纤维不宜纺纱,只能作枕芯、床褥的填料。
棉属 4个主要栽培种的形态比较见表1。棉属种的分布地区见表2。

特性

播报
编辑

形态特征

世界上广泛栽培的陆地棉根系发达,入土深达2米左右,侧根分布于10~30厘米的耕作层。茎圆柱形,高70~200厘米,绿色或紫红色。有两种分枝:下部节间的腋芽多发育成为单轴的叶枝(营养枝),与主茎成锐角,不直接着生蕾铃;中上部腋芽多发育成为合轴的果枝,与主茎几成直角,直接着生蕾铃。果枝根据节间的有无和长短可分成 5种类型:零型,无果节,铃柄直接着生主茎;1型,果枝节很短,约3~5厘米;2型,果节较短,约5~10厘米;3型,果节较长,约10~15厘米; 4型,果节很长,约15厘米以上。茎和叶上有茸毛或无茸毛,基部叶卵圆形或心脏形,全缘。中上部叶和果枝叶一般3~7裂,但也有少数品种为鸡脚叶。叶背主脉近基部有蜜腺。两性花,花冠大。初开时乳白色,海岛棉为黄色;经日光照射,花瓣中的花色素苷形成花色素,在酸性的花瓣细胞液中,逐渐呈红色;次日渐由红色变为紫红色(图 3)。开花的顺序是由下而上,由内而外。相邻果枝相同节位的花朵开花间隔的时间较短,一般为2~3天;同一果枝相邻节位开花间隔的时间较长,一般为5~6天。受精后子房发育成蒴果,称棉铃或棉桃,有3~5室,50~70天成熟,铃壳开裂,吐出子棉。种子近梨形,其上着生的棉纤维和短绒,由种皮的生毛细胞发育而成。开花前开始突起的种皮生毛细胞,受精后迅速伸长发育成棉纤维。在授粉后第4~10天才开始隆起的生毛细胞,因中途停止伸长而形成短绒。棉纤维可分为初生壁、次生壁、腔壁和中腔几部分。次生细胞壁因昼夜温差,沉积的纤维素疏密不同而形成轮纹状。中腔充满细胞质,纤维成熟后,汁液干涸,成为空腔,棉纤维因受螺旋状排列的小纤维束内应力的作用而形成转曲。具有转曲的棉纤维是栽培棉种的主要特征,纺织时可增强抱合力。一般成熟的陆地棉纤维每厘米有转曲50~80个,海岛棉有100~120个。每粒种子上棉纤维的根数因棉种而异,陆地棉8000~15000根,海岛棉11000~17000根。棉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约占其干重的93~95%,此外还有少量蜡质、胶质和灰分等。棉纤维从发生到成熟,陆地棉约需50~70天,海岛棉所需时间约比陆地棉多15天。纤维发育大致可分为伸长、加厚和脱水成熟 3个阶段。伸长和加厚各需20~30天和25~35天左右,伸长和加厚约有7~10天重叠期,脱水成熟形成转曲约需3~5天。带有棉纤维的种子称为子棉。子棉经轧后得到的棉纤维称皮棉。皮棉占子棉重量的百分比(衣分),一般陆地棉为35~40%,海岛棉为30~35%。棉子轧去棉纤维后,种皮上还密被短绒的称为毛子,无短绒的称为光子。海岛棉的种子多数在一端有短绒,称为端毛子。

生理特性

棉有喜温好光、无限生长和蕾铃脱落等习性。温度和光照对纤维成熟和强度的影响大。生长发育的适温为25~30℃,早熟品种要求10℃以上,积温不少于2900~3100℃,持续期不少于 150天,夏季最热月份的日平均温度不低于23℃;中熟品种积温至少3200~3400℃,持续期在200天以上;晚熟品种积温超过3500℃,持续期在220~250天以上。棉子吸足相当于风干重的60%的水分后,在10~12℃开始萌动,温度高于16℃时下胚轴伸长,子叶出土。开花、结铃和纤维发育要求温度在20℃以上,低于20℃时花粉不能正常发育,纤维的加厚受阻。但过高的温度也会抑制棉花生长发育,37~40℃以上时棉花花粉失去生活力,难以受精,造成大量蕾铃脱落。
棉花的原始类型均为典型的短日照植物,在温带夏季自然长日照条件下不能正常现蕾开花;若进行短日照(8~10小时光照)处理,可显著降低第1果枝节位,缩短生育期。许多海岛棉和晚熟的陆地棉品种对短日照也有一定要求,而早熟和中熟的陆地棉品种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已不敏感,在长日照和短日照下均能正常发育。生育期间喜光照,不耐荫蔽,平均日照率宜在60%以上。棉叶的光饱和点较高,为7~8万勒克斯,光补偿点约为1000~2000勒克斯。棉是C3作物,光合生产率较低。一般认为群体最大叶面积系数为3~4时,较有利于光合产物积累。不同生育期对氮、磷、钾需要量不同。现蕾前需要的磷占总量的3~5%,钾占总量的2~3%;现蕾至开花需要的氮、磷占总量的25~30%,钾占12~15%;开花至吐絮需要的氮、磷占总量的65~70%,钾占75~80%。适宜生长在通气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的土壤上。棉较耐盐碱,土壤pH以6.5~8.0为宜。水分对棉纤维长度有明显影响。因长期适应热带干旱气候条件而具有耐旱性。但由于生长期长,叶面积大,特别是生长中期正值高温季节,消耗水分较多,因而在光照充足、降雨量少的条件下,要有灌溉措施以满足棉花高产优质的要求。棉的蒸腾系数在不同自然气候条件下变幅较大,约为300~1000。
棉花蕾期和花铃期普遍存在蕾铃脱落的现象,脱落率一般为60~70%,多达80%以上。除病虫为害和机械损伤的原因外,绝大部分为生理性脱落,主要由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不协调而引起,与有机养料的合成、运输、分配状况有关。水分、养分供应不足,偏施氮肥,灌水过多,棉田荫蔽,光照不足,或温度过高过低影响棉花正常受精及内源激素的失调等,都会导致蕾铃大量脱落。一般以10~20天的幼蕾和开花后3~5天的幼铃脱落最多。减少蕾铃脱落的途径,主要是合理施用肥水,调控合理的群体结构,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矛盾,及时防治病虫害。

关于栽培

播报
编辑
中国主要棉区的耕作制度大体有两种类型:黄河流域棉区北部及西北内陆棉区和特早熟棉区多实行冬季休闲的棉花一年一熟制;长江流域棉区及黄河流域棉区南部多实行冬作物(主要是麦类和蚕豆、油菜等)和棉花一年两熟制。其种植方式,在一熟棉田都行单作,在两熟制棉田多行套种,少数与甘薯或玉米间作。棉花子叶肥大,出苗较难,而且发芽出苗期易遭病、虫、低温危害。保证出好苗的主要措施有:①整好棉田,适墒播种。北方棉区春季干旱多风,要注意耙耱保墒;南方棉区春季多雨,宜注意开沟排水。②选好棉种,进行种子处理,以利出全苗。③适期播种,讲究播种技术,提高播种质量。按温度条件,中国大部分棉区以5厘米地温稳定在14~16℃以上作为播种适期,棉花适宜直播期多在4月中、下旬。
棉花育苗移栽较适于中国精耕细作和两熟栽培的特点,有利于争取全苗,克服两熟矛盾,对解决盐碱地和春旱地的保苗和提高良种繁殖系数有较大作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对棉田保墒、提高地温、促进土壤养分分解都有明显效果,有利于获得早苗、全苗、壮苗和棉株的生长发育。在进行间苗定苗时,留苗密度根据气候、水肥条件和品种特性而定。中国棉区一般每亩种植密度为4000~5000株;生长季短的地区或旱地、瘠薄棉田,密度可提高到每亩6000~8000株以上。
由于棉花具有无限生长习性,同时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期特别长,栽培管理的关键在于科学运用肥、水和耕作措施,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以获取较高的经济产量。棉花生长发育需要多种营养元素,消耗较多的是氮、磷、钾。亩产 100千克皮棉约需从土壤中吸取氮12~15千克、磷 4~6千克、钾7~15千克。主要通过施肥和耕作来调节棉田土壤养分供应和改善棉株营养状况。一般以氮肥为主,配合磷肥、钾肥。氮肥不足时,容易早衰减产;过多时,营养生长过旺,常导致蕾铃脱落增加,贪青晚熟。磷、钾肥可促进棉株生殖生长,有利早发早熟,增强抗逆力,并提高种子饱满度及纤维品质。棉株缺硼的主要征状为叶柄出现水渍状环带,并发生蕾而不花现象。一般棉田宜多施有机质丰富的农家肥料作底肥,种植豆科绿肥对提高棉田肥力有良好作用。生长期宜施用化肥或沤制过的速效有机肥作追肥,苗蕾期宜轻施,花铃期应重施,以便及时满足棉株生育需要。花铃期为棉花施肥高峰期,这时吸收的氮、磷、钾约占其一生吸收总量的60~70%。
棉花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水分。每生产100千克皮棉,约需耗水500吨。棉花生长期间,最适宜的田间持水量为65~70%。花铃期需水最多,约占一生需水量的45~60%,故遇旱须及时灌水。田间持水量在80%以上时,根的生长和吸收作用受到限制。因此地下水位过高和多雨地区须开沟排水。为保持棉田土壤疏松,一般需中耕除草,但在土壤结构良好、富含有机质的棉田,可少中耕或免中耕,必要时配合化学除草以消灭棉田杂草。秋雨较多或常受风灾的棉区,在中耕时宜结合进行培土,以利防涝、防倒伏。中国棉农常运用看苗诊断技术以合理促进或控制棉花生育。北方棉区主要采用蹲苗方法,即适当推迟蕾期浇水的时间以控制地上部生长,促进根系发育,使棉株壮实;再通过灌水施肥促进棉株生长,达到增蕾保铃。南方棉区主要是争取棉花在梅雨季节发棵稳长,入伏后快发、多结铃,秋季防早衰、促早熟。另外,摘心整枝可调节棉株体内营养物质分配,减少蕾铃脱落,并促进早熟。如水肥和密度掌握适当,植株生长正常,仅摘心即可收到相同效果。旱薄地和早衰棉田,一般也不需整枝。世界各主要产棉国中,除苏联因生育期较短而进行机械摘心外,其他国家一般均靠肥水控制,不进行整枝。在棉花生长发育失调,特别是生长过旺、贪青晚熟的情况下,可利用植物激素来调节棉花生育,减少蕾铃脱落,促进吐絮成熟。
棉花收摘期因地而异:北纬46°~20°地区为 9~12月;20°~0°地区为1~4月;0°~南纬30°地区为5 ~8月。中国棉区多在9~10月份进入吐絮盛期,11月摘花基本结束(见彩图)。在吐絮时节,宜适时采摘,并按不同质量分收、分晒、分存、分售以提高产品质量,同时作好田间选种留种工作。

关于繁育

播报
编辑
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中国进行了 5次全国性的棉种更换和更新。1950~1955年,主要用斯字棉、岱字棉和珂字棉等品种更换亚洲棉和退化陆地棉,使产量提高15%,绒长增长2~4毫米。1956~1960年普及陆地棉良种,用岱字棉15更换斯字棉和德字棉,并进一步淘汰亚洲棉和草棉,使产量提高10~30%,绒长增长2~3毫米。1964~1968年以岱字棉15复壮种进行更新,并推广光叶岱字棉、洞庭1号及徐州1818、中棉所3号等品种,使产量提高20%左右,部分地区绒长增长0.5毫米左右。1974~1979年主要推广国内自育品种,取代了大多数棉产区的岱字棉15和光叶岱字棉等引入品种,在不同地区产量提高10~30%。1980年以来,又推广了国内自育的中熟丰产品种以及若干抗病品种,使不同地区的产量提高10~40%。中国自育新品种约有 200多个。其中推广面积在50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鲁棉1号、徐州1818、徐州142、洞庭1号和中棉所10号等。
棉花是常异交作物,天然杂交率一般在1~5%。并且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容易发生混杂。建立棉花原种场、良种繁育基地和良种轧花厂配套的棉花良种繁育体系是保持和提高棉花良种性,克服混杂退化的有效措施。中国棉花原种生产一般采用单株选择、分系比较、混系繁殖的方法。棉花原种在生产上可以利用到3~4代,第4或5代种子不再留种。

病虫害

播报
编辑
由于棉花的生长期长,叶量多,花和叶均有招引昆虫的蜜腺等原因,易受多种虫害的侵袭。中国有棉花害虫 300多种,其中常见的有30多种,主要的如棉蚜小地老虎、绿盲蝽、棉铃虫棉红铃虫棉红蜘蛛棉金刚钻棉小造桥虫等。北方棉区的棉蚜和棉铃虫,南方棉区的棉叶螨和红铃虫为害尤大。20世纪以来,世界主要棉区逐渐由热带多雨地区向气候干燥、日照充足而有灌溉条件的暖温带地区转移,原来的多年生类型改变为一年生品种,加以棉花品种的早熟性提高,都有利于减轻或避过虫害。40年代后,化学方法成为防治虫害的主要手段;70年代中期以来,重视保护和利用天敌来控制害虫,并进一步发展综合防治,同时将培育抗虫品种作为防治虫害的重要途径。
棉花病害主要是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防治措施包括控制带菌种子的传播,在重病田种植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倒茬和稻棉轮作等。棉田灌水过多和用氮肥过量都易导致病害加重;适当增施磷、钾肥则有利于增强棉株耐病力。在中国,苗病和烂铃也往往对棉花生产造成损失。苗病以立枯病和炭疽病为主。适期播种及采用药剂拌种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烂铃则由角斑病、炭疽病、红腐病等病菌侵袭所引起,可通过合理密植,减少荫蔽,控制氮肥用量,适当增施磷、钾肥等进行防治。

产品利用

播报
编辑
每100千克子棉轧花后可产皮棉35~40千克。棉纤维具有吸湿、保温、通气性能好等优点。因此,在世界纺织纤维消费量中,合成纤维所占的比重虽由1950年的1%上升到1980年的36%,但棉花所占的比重仍达48%(1980),居于首位。
棉纤维的长度、细度、强度、整齐度、成熟度、色泽等经济性状直接影响纱线布匹质量。当其他品质相同时,纤维越长,纺纱支数越高,纱线强度越大。大体上纤维长度每增1毫米,陆地棉和海岛棉可纺支数分别提高近10公支和10~15公支。但纤维长度对成品纱品质所起的作用常为纤维整齐度所制约。一般纤维整齐、短纤维含量少,则成纱表面光洁、纱的强度提高。纤维强度因种和品种不同而异,与成熟度也有密切关系,一般成熟度好的强力也高。中国规定棉花共分7个品级,纤维长度从23~33毫米,3级为标准级,27毫米为纤维标准长度,7级以下为等外棉。为增强棉织品的牢度和耐磨性能,常用氢氧化钠液或液态氨浸洗棉纤维,称为“丝光处理”,可使纤维强力提高20~30%,并可提高纺织品的光泽和对染料的吸附能力。为使棉织品具有免烫性能,还可作防皱整理。
从毛子表皮上剥下的短纤维,其长度按中国规定陆地棉不足16毫米、海岛棉不足20毫米的为短绒。每 100千克毛子,经3道剥绒处理可剥得短绒8~12千克,其数量约为皮棉产量的 1/7。短绒含纤维素90%以上,是提取纤维素的重要原料。长13毫米以上的一类绒可用以织制棉毯、绒衣、绒布,并可搭弹棉絮,制造高级纸张;12毫米以下的二类绒和 3毫米以下的三类绒是优质纤维素原料,可制造各种人造纤维、电影及照相胶片、火药等。
棉籽除留作种用外,80%以上用于榨油,脱壳后的棉仁含油率高达33~45%,不低于花生的含油量,是世界上仅次于大豆的第 2位重要食用油源。棉子油中亚油酸的含量占脂肪酸的55%,属优质食用油,可精炼加工成烹调油、冷餐油、人造黄油等。油脚可制取脂肪酸和甘油,为生产肥皂、润滑油、护肤脂、油漆、蜡烛等的重要原料。每100千克棉子一般可榨油15~20千克,产47~50千克饼粕。饼粕可做饲料和有机肥料。另外,棉仁中还含蛋白质33~38%,脱脂棉仁粉中含蛋白质45~50%,并富含 B族维生素。但由于棉仁色素腺中含有高活性的多酚类化合物棉酚(C30H30O8),对人和单胃动物有毒,限制了棉子蛋白的直接利用。用育种手段培育无腺体棉花品种,生产不含棉酚的种子,可使棉仁粉成为利用价值较高的食用蛋白。无腺体棉(无毒棉)的脱脂棉仁粉的蛋白质含量为小麦的4~5倍,为大米、玉米的5~7倍,并含有禾谷类粮食所不足的多种基本氨基酸。掺入小麦粉或玉米粉中制成食品可改善其营养价值。从棉仁粉中提取的浓缩蛋白,可用于治疗代谢疾病,或制作蛋白饮料和蛋白增强剂。
棉子壳占棉子重的38%左右,含多缩戊糖22~25%,纤维素37~40%,木质素29~40%。经化学处理可生产糠醛、醋酸、酒精、丙酮、乙酰丙酸等10多种产品,也是制活性炭的原料。棉子壳因富含纤维素和木质素,碎屑中残存一定量的棉仁蛋白质,保水通气性能好,还可作真菌培养基,可用来培育食用菌和药用菌如平菇、银耳、木耳、灵芝、猴头菌等。棉子壳和棉杆均可用作树脂胶合板及造纸原料。棉根和棉子中提取的棉酚,可制造治疗支气管炎的药物和男性避孕药品。此外,棉花还是很好的蜜源植物